5月19日,襄陽四中《名家講壇》系列報告會繼續舉行。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常務副校長馮惠玲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院長錢明輝教授、講師王彥妍一行來我校舉行“優秀生源基地”授牌儀式并舉行講學報告活動。襄陽四中校長李靜出席報告會,高一年級和卓越班近500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會議由教務處副主任余建勇主持。
首先,李靜校長帶領客人們參觀了襄陽四中美麗的校園,介紹了校園內各單體建筑和各種人文設施景觀的設置情況。李靜校長指出,搬入新校區后,我校在教學硬件和軟件上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新校區的各項教學設施設備均達到了全省高中的頂級水平,為新課改、新高考的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馮惠玲教授表示,襄陽四中一向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近年來,襄陽四中向中國人民大學輸送的學生人數達到該校在湖北投放招生計劃的10%左右,位居全省前列,而且,襄陽四中的學生在人民大學成績優秀,綜合素質突出,熱烈歡迎以后能有更多的襄陽四中學子報考中國人民大學。
隨后,在至美樓學術報告廳,錢明輝教授向李靜校長授予我校“優秀生源基地”的牌匾,這是我校今年收到的第十七塊“優秀生源基地”牌匾。
馮惠玲教授做了題為《數字人文:文理學科融合下的新機遇》報告。馮惠玲教授以具體案例為線索介紹了數字人文的具體應用和貫通文理的學科特色:意大利卡普蘭教授利用信息技術重新解釋檔案內容建設了“穿越”回千余年的威尼斯的“時光機”;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通過對古代人物數據的查詢分析,“還原”了古人們的“朋友圈”;上海圖書館搭建家譜知識服務平臺、臺州仙居高遷村搭建網站尋回古村落記憶、中國人民大學師生搭建“北京記憶”城市記憶平臺讓千年古城煥發新的生機。這些案例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對文理學科融合的數字人文領域有了全新的認識。馮惠玲教授還介紹了數字人文學科的相關定義和基礎理論,指出未來數字人文在多學科融合、研究方法、知識生產方式等方面都將帶來更大學術變革,勉勵在座的襄陽四中學子要好好學習,打好基礎,未來能投入到這場變革之中。
報告會氣氛熱烈,同學們積極參與馮教授的報告會環節并回答提問,現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同學們反映報告會高屋建瓴,讓大家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來源:教務處 報道:余建勇 照片:王利華 審核:張臣 終審:劉明國